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月季以其独特的姿态绽放着永恒的魅力。不同于梅兰竹菊的象征性地位,月季以其平凡而坚韧的生命力,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悄然绽放,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描写月季的经典诗词与散文,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一、诗词中的月季:四时芳华入诗来1. 宋·杨万里《腊前月季》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杨万里以细腻笔触捕捉月季四季常开的特性,将寒冬绽放的月季比作“胭脂笔”与“翡翠茸”,既写其形色之美,更赞其凌寒之志。诗中“更同梅斗雪霜中”一句,将月季提升至与梅同列的精神高度,赋予了月季不逊于传统“四君子”的品格象征。
2. 宋·苏轼《月季》
“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
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苏轼以对比手法,将月季与牡丹、芍药等名花对照,点出月季“花开不厌”“长占四时春”的独特优势。在诗人眼中,月季超越了季节的桎梏,成为永恒春天的象征,其平凡中蕴含的坚韧生命力令人动容。
3. 明·张新《月季花》
“一番花信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
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张新承袭了苏轼对月季的赞美,但更添一分哲思。“半属东风半属尘”一句,既写月季随风摇曳之姿,亦暗喻其扎根尘土的平凡本质。在诗人的哲学视角下,月季的“不厌”开放,成为生命韧性的诗意表达。
4. 清·孙星衍《月季花》
“已共寒梅留晚节,也随桃李斗秾葩。
才人相见都相赏,天下风流是此花。”
孙星衍将月季置于寒梅与桃李之间,既赞其如梅之坚贞气节,又爱其如桃李之秾丽风华。“天下风流是此花”的结句,以豪放之语赋予月季无与伦比的地位,道出了文人对月季的独特偏爱。
二、散文中的月季:平凡生命见真章1.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藤本之花,必须扶植。扶植之具,莫妙于从前成法……花之易栽易盛,而又能变化不穷者,止有一月季。”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以园艺家的眼光审视月季。他欣赏月季“易栽易盛”的实用价值,更惊叹其“变化不穷”的生命力。在文人雅士的庭院中,月季不仅是观赏对象,更成为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
2. 冰心《月季花》
“我喜爱月季花,它不名贵,却月月盛开,给人以希望……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却很多。”
冰心笔下的月季,褪去了古典诗词中的华丽辞藻,成为“给予人希望”的平凡生命象征。在朴素的语言中,月季被赋予了一种奉献精神——“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却很多”,这正是现代散文赋予月季的新精神内涵。
3. 宗璞《送春》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我忽然明白了,月季花是迎春的使者,更是送春的见证。”
宗璞在《送春》中,将月季置于四季更迭的宏大背景中思考。月季不仅是“迎春的使者”,更是“送春的见证”,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记录着生命的轮回。月季超越了简单的花卉形象,成为时间与生命的哲学象征。
4. 贾平凹《月季》
“它不择地而生,墙角、路边,甚至瓦砾堆中都能生长开花……这种随遇而安的品性,倒让人生出几分敬意。”
贾平凹以质朴的语言,赞美月季“不择地而生”的顽强生命力。在作家眼中,月季的“随遇而安”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智慧。这种对平凡生命的敬意,体现了当代作家对月季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
三、月季文学意象的演变与精神内核从古典到现代,月季在文学中的形象经历了从观赏对象到精神象征的升华:
月季的精神内核:
坚韧不拔: 四季常开,不畏寒暑,象征生命顽强。 平凡伟大: 不择地而生,不慕虚名,于平凡中见真章。 无私奉献: 持续绽放,给予人长久的美好与希望。 永恒哲思: 作为时间流转的见证者,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月季以它那看似平凡却坚韧持久的绽放,在文学园圃中刻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它不似牡丹雍容,不若梅花孤傲,却在“四时春”的平凡绽放中,默默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永恒。当我们在诗词中读到“惟有此花开不厌”,在散文中感悟“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却很多”,月季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提醒我们:在平凡中坚持,在坚持中绽放,生命自有其不朽的芳华。
每一片坚韧的花瓣,都是时光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不厌其烦的绽放,皆是平凡向不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