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什么?
- 地光是一种在地震发生前后(有时甚至伴随地震发生),出现在靠近地面的天空中的发光现象。
- 它看起来像是短暂、闪烁或弥漫的光芒,颜色多样(常见的有白色、蓝色、蓝白色、有时也有红色、橙色、紫色或绿色),形态各异(如带状、球状、火焰状、弥漫光雾等)。
- 它不是极光(发生在高纬度高空)、闪电(伴随雷暴)、流星(来自太空)或人造光源(如路灯、车灯)。
何时出现?
- 最常见的是在地震发生前几分钟到几小时甚至几天。
- 有时也会在地震发生时(伴随地面震动)或地震后短时间内出现。
- 持续时间通常很短,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
在哪里出现?
- 主要出现在地震震中区域或断层线附近的上空,通常非常贴近地面(有时看起来像从地面升起),而不是在高空。
- 覆盖范围可以从局部小区域到相当广阔的区域。
为什么会出现?(成因假说 - 尚无完全定论)
- 地光的成因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但有几个主流假说:
- 压电效应: 地震前岩石受到巨大压力时,某些含石英的岩石会产生电荷(类似打火机原理),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释放到空气中,激发空气发光。
- 摩擦生电/摩擦发光: 断层快速滑动时,岩石剧烈摩擦产生热量和电荷,导致岩石表面或附近空气发光。
- 气体释放与激发: 地震前地壳受压破裂,释放出地下气体(如氡气、甲烷等)。这些气体在逸出地表过程中,可能因摩擦、化学反应或放射性衰变而被激发发光。或者,气体在空气中摩擦带电,放电产生光。
- 岩石破裂发光: 岩石在高压下破裂时,新产生的断裂面可能瞬间释放能量,导致局部发光。
- 大气电场扰动: 地震前的地壳活动会扰动局部大气电场,可能导致空气电离并发光。
- 普遍认为与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承受的巨大应力、破裂过程以及伴随的物理化学变化(特别是电学、气体释放)密切相关。
观测特征:
- 颜色: 白色、蓝白色最常见,也有其他颜色报告。
- 形态: 变化多端:球状光球、闪烁光点、弥漫光雾、火焰状、带状光弧等。
- 高度: 非常低,接近地面或山脊。
- 无声: 通常没有伴随的声音(区别于雷电)。
- 无热感: 报告者通常感觉不到热量辐射(区别于火灾)。
重要性与意义:
- 潜在的地震前兆: 如果得到可靠识别和验证,地光可能成为重要的短期地震预警信号之一。
- 科学研究价值: 研究地光有助于深入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行为,特别是应力-破裂-电荷-气体释放之间的关系。
- 神秘感与文化: 由于其罕见性和神秘性,地光常常出现在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和目击报告中,引发人们的好奇和想象。
需要注意:
- 并非所有地震都伴有地光: 地光现象相对罕见,很多大地震也没有可靠的目击报告。
- 观测报告需谨慎甄别: 很多其他光源(如车辆灯光、电力故障、焰火、特殊气象现象等)容易被误认为地光。需要排除人为或自然干扰源。
- 科学仍在探索中: 地光的精确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是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总结关键点:
- 地光 = 地震前后出现的低空发光现象。
- 最常见于地震前(重要前兆可能)。
- 颜色形态多样(白/蓝白为主)。
- 成因与地震应力下的岩石破裂、电荷释放、气体逸出有关(假说)。
- 是重要的研究现象,但并非每次地震都出现,报告需甄别。
了解这些基本信息,下次再听到或看到关于“地光”的讨论或报道,你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它提醒我们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尚未完全揭开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