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千百叶网
详情描述
气候变化对猕猴桃产业的影响:未来种植可能面临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猕猴桃产业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在未来可能带来严峻的挑战。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和未来种植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气候变化对猕猴桃产业的主要影响

温度升高:

  • 物候期改变: 春季气温升高可能导致萌芽、开花期提前,增加遭遇晚霜冻害的风险(特别是对晚开花品种)。秋季气温过高可能延迟果实成熟或影响糖分积累和风味形成。
  • 高温胁迫:
    • 夏季高温: 猕猴桃是喜温但不耐极端高温的作物。持续高温(>35°C)会导致叶片灼伤、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呼吸消耗增加、果实日灼(表皮变褐凹陷)、品质下降(可溶性固形物降低、酸度升高、风味变差)、甚至落果。
    • 花芽分化受阻: 高温可能影响花芽的正常分化,导致次年花量减少。
    • 根系活力下降: 土壤温度过高抑制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
  • 需冷量不足: 冬季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满足猕猴桃休眠所需的低温累积时间(需冷量)不足,进而影响春季萌芽的整齐度、花芽质量和开花坐果,导致产量下降。

降水模式改变:

  • 干旱加剧: 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因高温)导致季节性干旱或长期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猕猴桃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尤其在果实膨大期,严重干旱会导致叶片萎蔫、落果、果实变小、产量锐减,长期干旱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 暴雨洪涝: 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可能导致果园积水、内涝。猕猴桃根系怕涝,积水超过24-48小时即可造成根系缺氧腐烂,植株萎蔫甚至死亡。暴雨还易造成水土流失、肥料淋失,并可能引发根腐病等病害。
  •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雨季和旱季界限更模糊或强度更大,给灌溉管理和排水带来困难。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 强风暴/大风: 破坏藤蔓架材、吹落叶片和果实、造成机械损伤,影响光合作用和当年产量。
  • 冰雹: 直接砸伤叶片、枝条和果实,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损伤处易感染病害。
  • 晚霜冻害: 春季回暖早,但遇强冷空气回袭,对提前萌发的花芽、嫩梢、幼果造成毁灭性打击。

病虫害发生规律改变:

  • 越冬基数增加: 暖冬使害虫和病原菌越冬死亡率降低,基数增大。
  • 发生世代增加/范围扩大: 温度升高可能使某些害虫(如介壳虫、叶螨、金龟子、果蝇等)和病原菌(如溃疡病、灰霉病、根腐病等)的发育周期缩短,世代数增加,危害期延长。同时,一些原本在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危害严重的病虫害可能向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猕猴桃产区扩散。
  • 新病虫害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引入新的病虫害种类,或使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威胁。
  • 农药效果下降: 高温可能降低某些农药的药效,增加施药风险。

授粉生态受影响:

  • 花期不遇: 温度变化可能导致雌雄株花期不协调(如雄花提前或延后),影响授粉受精。
  • 传粉昆虫活动受限: 高温、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会抑制蜜蜂等传粉昆虫的活动,降低授粉效率,导致坐果率下降和畸形果增加。
二、未来猕猴桃种植可能面临的挑战

适宜种植区的变化:

  • 现有产区风险增加: 部分传统优生区可能因温度过高、干旱加剧、病虫害压力过大而变得不再适宜或风险显著增加。
  • 新产区探索: 需要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或具有更有利小气候的区域寻找新的潜在种植区,但这涉及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市场布局等多重挑战。
  • 小气候利用: 在现有区域内,对微地形、小气候(如坡向、水体附近)的精细化利用变得更加重要。

水资源管理压力剧增:

  • 灌溉需求增大: 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稳定可靠的灌溉水源成为生存关键,投资和维护灌溉设施(尤其是高效节水灌溉)的成本显著上升。
  • 水资源短缺: 在干旱地区或季节性缺水地区,农业用水竞争加剧,获得充足水源的难度和成本增加。
  • 排水系统要求提高: 应对极端暴雨,需要更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止涝害。

病虫害防控难度加大:

  • 监测预警要求高: 需要更精准、更及时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 防治成本上升: 病虫害发生世代多、范围广、抗药性增强,导致防治次数增加、用药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
  • 绿色防控需求迫切: 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环境友好型综合防控技术的依赖度提高。

品种适应性要求提高:

  • 选育/引进抗逆品种: 急需选育或引进耐高温、耐旱、抗涝、抗主要病虫害、需冷量要求较低、花期协调性好的优良品种。
  • 品种更新换代: 现有主流品种可能在新气候条件下表现不佳,需要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

栽培管理技术革新:

  • 树体管理: 需要调整修剪方式(如增加夏季遮荫修剪)、架型(如采用更抗风的棚架)、地面覆盖(保墒、降温)等,以适应高温干旱或强风等条件。
  • 肥水管理: 需要更精准的肥水一体化技术,根据气候变化动态调整。
  • 防灾减灾: 防霜冻(如熏烟、喷水、覆盖)、防日灼(如套袋、喷施防晒剂、架设遮阳网)、防雹(如防雹网)、防风(如防风林、加固架材)等措施的应用将更加常态化,成本增加。
  • 智慧农业应用: 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监测环境、指导灌溉、预测病虫害、预警灾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成本与风险上升:

  • 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基础设施(灌溉、排水、防雹网、防风林、遮阳设施)、品种更新、技术投入(智慧农业)、植保投入、防灾投入等方面的成本将持续增加。
  • 极端天气和病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风险加大,生产稳定性下降,保险需求增加。

市场与供应链风险:

  • 产量和品质波动加大,影响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果品的一致性,可能影响品牌和价格。
  • 新产区的开发可能改变全球或区域性的供应格局。
结论与应对方向

气候变化对猕猴桃产业构成了系统性、长期性的挑战。未来猕猴桃种植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这需要:

  • 科技支撑: 大力研发和推广抗逆新品种、智能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尤其是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的监测预警技术。
  • 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水利设施(高效节水灌溉、排水系统)、防护设施(防雹网、防风林、遮阳设施)的建设。
  • 管理优化: 实施基于气候变化的精细化果园管理,调整农事操作日历。
  • 政策支持: 政府需要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农业保险、水资源管理、病虫害区域联防联控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 产业协作: 种植者、科研机构、政府、农资企业、销售商等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应对挑战。

猕猴桃产业必须正视气候变化的现实,积极采取适应措施,才能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