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千百叶网
详情描述
赤潮现象频繁出现,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会给海洋生态带来哪些影响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导致海水变色的现象。其颜色因引发生物种类不同而呈现红、黄、绿、褐等,但以红色最为常见,故称“赤潮”。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海洋生态和人类活动造成广泛而严重的负面影响。

赤潮的形成原因:

富营养化(核心原因):

  • 陆源污染物输入:这是现代赤潮频发的最主要人为因素。未经充分处理的工业废水(含氮、磷)、农业化肥流失(氮、磷、钾)、生活污水(含磷洗涤剂、有机物)以及畜禽养殖废水大量排入海洋,为藻类提供了过量的“营养大餐”。
  • 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高密度水产养殖产生的残饵、粪便等富含营养物质,在养殖区附近海域积累,极易诱发赤潮。
  • 大气沉降: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等产生的氮氧化物等营养物质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海洋。

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

  • 水温:大多数赤潮生物在相对较高的水温(通常在20-30°C)下生长繁殖更快。
  • 光照:充足的光照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快速增殖的必要条件。
  • 盐度:不同赤潮生物有其适宜的盐度范围,盐度的变化可能利于某些特定种类爆发。
  • 水文条件:相对封闭或水流缓慢的海湾、河口、内海等区域,水体交换能力差,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赤潮生物的聚集。风平浪静的天气也有利于藻类上浮聚集。

初始种源:

  • 海洋中本身就存在大量浮游藻类孢子或休眠细胞。在环境适宜时,它们可以迅速复苏并大量繁殖。船舶压舱水也可能带来外来赤潮生物。

生态失衡:

  • 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等可能导致以浮游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如桡足类)数量减少,削弱了对藻类种群的自然控制能力。

赤潮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水体缺氧与生物窒息(最普遍、最直接的危害):

  • 赤潮生物在夜间或死亡后的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
  • 密集的藻层覆盖水面,阻碍了大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
  • 导致水体严重缺氧甚至无氧,造成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因窒息而大规模死亡。

产生藻毒素,危害生物链:

  • 许多引发赤潮的藻类(如某些甲藻、硅藻、蓝藻)能够产生强烈的生物毒素(如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西加鱼毒、雪卡毒素等)。
  • 直接毒害:毒素可直接毒死鱼类、贝类、海鸟、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海牛)甚至人类。
  • 食物链传递与富集:贝类(如牡蛎、贻贝、扇贝)和鱼类滤食或摄食有毒藻类后,毒素会在其体内富集。人类食用这些被污染的海产品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 破坏生理机能:毒素可能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繁殖、发育等生理机能。

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生物多样性下降:赤潮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特别是对底栖生物(如贝类)和游泳生物(鱼类)影响巨大,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群落结构。
  • 关键物种灭绝风险:持续或严重的赤潮可能导致某些对缺氧或毒素敏感的物种局部灭绝。
  • 食物网崩溃:赤潮改变了浮游植物群落(通常是硅藻占优),可能被一些营养价值低或有毒的藻类取代,影响更高营养级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质量。
  • 栖息地破坏:大量死亡的生物残骸和藻类沉降到海底,覆盖底栖生物的栖息地,改变底质环境。缺氧环境也导致底栖生物死亡。

影响海洋光合作用与物质循环:

  • 过于密集的藻层会阻挡阳光透射,影响下层水体的光合作用。
  • 大量有机物的产生和后续的分解过程,改变了海洋正常的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路径。

长期生态效应

  • 反复发生的赤潮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使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和不稳定,恢复力下降。
  • 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生物死亡和分解进一步释放营养物质,为下一次赤潮创造条件。

总结来说:

赤潮的频繁爆发是现代海洋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近海富营养化。赤潮不仅造成渔业资源的巨大经济损失(鱼贝类死亡、养殖业受损、海产品市场关闭),威胁人类健康(海产品中毒),更深远地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治理赤潮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特别是氮、磷营养物质),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环境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并建立有效的赤潮监测预警体系。